|
投稿、发行
梅雨季脚癣患者增加洞洞鞋族是“主力”
发布时间:
2019-07-24 18:48
随着梅雨天气到来,各大医院皮肤科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其中脚气患者明显增加,最多的时候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三四成。其中不乏用药不当导致症状加重的患者。专家提醒,梅雨季节对于脚气的防治要科学,含有激素类的药膏要少用。
皮肤科门诊中不少患者是看脚气的
“最近来看,脚气的患者增加了不少,其中以青年人居多,不少都是喜欢穿洞洞鞋的。随着梅雨季节的湿热天气增多,脚气患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所增加。”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杜长明表示,引起脚气的真菌最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即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江南的黄梅天气就是这样的环境。人的足底和趾间部位的皮肤汗腺非常丰富,湿热天气更容易出汗,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喜欢的食物,易促使脚上真菌的生长。
梅雨季节很多人喜欢赤脚暴露在外,如果去公共场所游泳洗澡,赤脚踩在有真菌的地面或者穿有真菌的拖鞋,容易被感染。还有不少人喜欢经常洗澡消暑,但是洗完不彻底擦干,水汽残留在脚底和脚趾间,为真菌营造了绝好的繁衍机会。这些都是脚气患者在梅雨季节增加的原因。
含激素类的药膏会加重脚气
很多人出现脚气喜欢自己去药店买外用药膏,但是,有些药膏反而会加重脚气症状。比如说含有激素类的皮炎平、肤轻松等外用药膏,它们主要是用来治疗皮炎和湿疹的,如果用这类药膏来对付脚气,虽然能止痒,但用多了会降低皮肤的免疫抵抗力,反而使得脚气的范围越来越大。
足癣患者多湿热证型,中医治疗有优势
杜长明主任表示,脚气基本属于西医脚癣的范畴,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发作在脚趾间、脚后跟和脚跟边缘。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臭田螺”、“田螺疱”与西医所说的足癣类似。比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烂,津腥臭小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两经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肌肤失养致皮肤粗糙、干裂。
从门诊接诊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湿热下注”的证型。主要症状表现为趾间有密集水疱,有的甚至糜烂流水,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其次为“血虚风燥”的证型,一般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但不流水,舌红苔薄。中医治疗这种病一般不需要内服汤剂,多选用外治法。
洞洞鞋容易引发脚气
近几年,随着洞洞鞋的流行,脚气患者也相应增多,不少人都有梅雨季节长时间穿洞洞鞋出现脚痒的经历。《印度皮肤病学、性病学及麻风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常穿洞洞鞋,容易引起脚气。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足病医学会发言人、纽约市足病外科专家希拉里·勃伦纳博士,勃伦纳博士认为洞洞鞋的构造及材质,容易积水,且水分不易被鞋吸收、挥发,它上面的鞋洞也只能帮助脚面透气,而最需要透气和干爽的脚底,却得不到保护。
因此,杜长明主任建议大家别光着脚穿塑料鞋子,最好穿双棉袜,吸汗、抗菌。如果认为下雨天穿洞洞鞋比较方便,要尽量做到不要弄湿脚部,湿了之后要尽快用干净的水将脚冲干净,然后用纸巾擦干,特别是脚趾缝要保持干燥。
延伸阅读:脚气≠脚气病
脚气是脚癣、足癣,却不是脚气病,脚气病是一种缺乏维生素B1所引起的全身性的疾病。脚气病的全身症状有,包括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甚至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浆液渗出。多数脚气病患者发病比较急,但病情比较轻,通过服用或者注射维生素B1就可以治好。所以,有些人说的得了脚气后要补充维生素B1,其实是误区。
【通讯员 杨璞】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519-86162321
关注我们
微官网
获取更多资讯
- 返回顶部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街53号 电话:025-83283881 传真:025-83283881 邮箱:njcbjt_zhb@163.com



苏ICP备案号: 苏ICP备1303121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SEO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