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南京是很多作家走向文坛的初始地和福地。无论是当年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学奖”,还是如今已引起广泛关注的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其宗旨都在于发现文学精品、推动优秀青年文学人才成长。继首期签约扶持11位优秀青年文学人才之后,近日“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二期又签下了20位优秀青年文学人才。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面向海内外推出的这一人才培养计划,正在为南京城市文化打造一张亮丽名片。
A
继承传统:
培养新时代的文学新人
面向全国的“青春文学奖”评选,曾经为无数青年作家搭建了崭露锋芒的平台
作为全国第一个市级文学刊物,《青春》杂志在写作者心中有着特殊地位。上世纪80年代,《青春》与《萌芽》《青年文学》等并称为文学期刊“四小名旦”,曾创下单期发行量65万份的佳绩。当时在很多人心目中,如果没在《青春》发表过作品,都不能视为登上文坛。王蒙、王安忆、贾平凹等重量级的作家,都在《青春》发表过重要作品。
1983年是苏童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告别了不断被退稿的遭遇,其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就发表在这一年的《青春》上。短篇处女作和中篇处女作均发表于《青春》的叶兆言,尽管后来阅尽各种文学期刊,可他至今仍记得《青春》创刊号的封面样稿,“那是一张鲜红的油画”。当时还在部队文工团的严歌苓,从1981年到1984年,在《青春》先后发表了4部短篇。梁晓声在《青春》发表的《今夜有暴风雪》,被誉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并于2018年入选《小说选刊》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这些享誉文坛的大家,后来在谈及《青春》对其影响时,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青春》执行主编李樯表示,创刊40年来,《青春》一直秉承“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的办刊方针。其时,《青春》大力组织面向全国的“青春文学奖”评选更是为无数青年作家搭建了崭露锋芒的平台。据李樯介绍,仅以1981年第二届“青春文学奖”为例,27位获奖者是从2万余份推荐表中评选而出,且全部为35岁以下年轻人,其中30岁以下10人。获奖者中还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比如肖复兴,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韩东正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时年21岁,是目前历届青春文学奖得主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时间来到2015年,这一年,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由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和南京市作协具体执行,面向海内外推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B
成果显著:提升南京文学品牌影响力
为南京的文学国际化视野打开了新窗口,拓展了把南京籍优秀作家、作品推向世界的通道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是一个面向全球华语青年文学写作者的签约作家扶持项目,旨在发展和生产文学精品创作,推动优秀青年文学人才成长。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表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体现了开放性、全面性,放眼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领先性,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而在著名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看来,这一项目的开展实施,对加强南京地方文学的繁荣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文学品牌质量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着长远的意义。
著名作家叶兆言把“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和入选者的关系比作“鸡蛋跟温度”,“‘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提供好的温度,鸡蛋有了合适的温度,就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从踏上写作道路到成名,往往要经历很多坎坷,叶兆言表示,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渴望机会的人,现在入选者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非常幸福。“从我个人写作的经历来看,有一个可以安心写作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南京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真是非常好的事情。”他认为,因为有很好的激励,签约扶持人才得以创作出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这从已经结项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第一期可以得到佐证。这一期共签约扶持了葛亮、曹寇、赵志明、郑小驴、何同彬、黄平等11位40岁以内优秀青年文学人才,他们在文学原创、评论、翻译、影视编剧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据李樯介绍,其中,曹寇是资历和成果最丰富的一个,在签约3年期间,除了正常发表中、短篇小说20余篇,出版中文版小说和随笔集多部,并有法语版和瑞典版小说集问世。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德国中国电影节上,他凭借电影《片警宝音》的编剧身份夺得最佳编剧奖,该片被列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片,于2018年年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映。祖籍南京的作家葛亮,其中篇小说《海上》在《青春》发表后,分别被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多家报刊选载,他的长篇小说《北鸢》更是斩获了国内外20余种重量级文学奖项,并入选当年的“中国好书”。签约的翻译家陶亦然和安凯德,将苏童、鲁敏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美国出版,让更多的国外读者领略到南京作家作品的魅力;签约的评论家何同彬、黄平现已是全国青年评论家中公认的翘楚,其中黄平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一位非常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也为南京的文学国际化视野打开了新窗口,拓展了把南京籍优秀作家、作品推向世界的通道,比如首期签约人才中有3位翻译家都是美国人,并且都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签约项目也是翻译南京作家的作品。
C
项目展望:“南京故事”成为重要创作主题
在讲好国家故事、青春故事的同时,他们将聚焦南京生活、南京故事,多讲讲南京人、南京事、南京的发展和南京的变化
今年正式启动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的第二期仍面向全球,并以南京本土优秀青年文学人才为主要扶持对象,签约人数则增加到20人,分“青春作家”和“青蓝人才”两个梯队,其中青春作家和青蓝人才各10人,既有包括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房伟、80后代表作家春树等在内的诸多颇具知名度的作家,也有坚持把创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在校大学生。
签约作家们都表示,在讲好国家故事、青春故事的同时,他们将聚焦南京生活、南京故事,多讲讲南京人、南京事、南京的发展和南京的变化。
作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二期评论类签约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丹表示,南京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它庇护了文学,给予文学人以信心。李丹的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1977—1983)》曾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他看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南京得以持续地出现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作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机制上的支持与维护。
顾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翻译工作的他将把南京诗人的系列诗歌作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作为南京人,能签约家乡的文化项目,让更多人读到家乡非常棒的诗歌作品,是一件很棒的事。”顾悦的翻译计划里包括韩东等南京代表诗人的作品,“当下诗歌比较小众,通过青春文学人才计划,能获得更多的扶持,让更多的受众去接触这些看似小众的东西,对文学、对创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他认为,签约“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对他帮助很大,“从翻译的角度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传播机会。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我自己也在写诗,能有一个交流平台也是很开心的。”
作为本次签约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1998年出生于南京的丁中冶向记者表示,成功签约后将受到督促,写作自然会变勤快些。据了解,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丁中冶现为美国东北大学电影学本科生。2017年,他的“留学生三部曲”之《鹿唇》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而未完成的部分接下来都将与《青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丁中冶的人生足迹越走越远。
作为“青蓝人才”之一,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专业在读博士赵苓岑曾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在签约后,她将在中法互译中“重新发现南京、南京的作家,以及自己的创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覃昌琦则表示,在今天这个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中,写作看似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际上也越来越困难。作为一位在校学生,他深切体会到高校文学资源在变得丰富的同时,有关文学的交流却不断被边缘化。“青春文学人才计划”让一群文学创作者走到了一起,“鼓舞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写作者更深入地去思考当下、表达自己。”
D
多面出击:
打造南京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签约作家们将得到发表、出版、评论、活动推荐、写作培训等全方位的培养与扶持
李樯告诉记者,“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将通过诸多创新活动,对签约作家和作品予以发表、出版、评论、活动推荐、写作培训等全方位的培养与扶持。比如今年将在《青春》上推出签约作家的专刊;组织包括国内知名期刊编辑在内的专家进行点对点的改稿会;出版优秀作品合集;尤为重要的是,对“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成果进行可持续性转化。
上个月,作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专题活动之一,在南京艺术学院电影馆举行了文学作品影视版权转化论坛暨青春文学人才作品创投会。此举将为作家寻找合适的影视公司,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在此次论坛上,“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二期签约作家房伟的小说《猎舌师》,被耳东影业副总裁蔡家洋誉为“美食版的《潜伏》”,小说将中日厨师以美食为纽带产生的情感碰撞,置于国恨家仇的宏阔背景下展现,融合了抗战、美食、悬疑等多重看点。
李樯表示,未来将重点布局“故事创意”产业,搭建好平台,一方面向全国征集、梳理、评估原创作者的资源和数据库,一方面与广大影视机构达成互动与合作。接下来,他们还将走出南京,去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全国重点城市,主办一系列项目专题活动,将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
李樯说“青春”旗帜必须通过好项目和好栏目来赢得更广泛的读者:好项目,即指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好栏目,则指对优秀作品的挖掘。《青春》的栏目主持人,不少都是“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一期签约作家。比如诗歌栏目由“韩东读诗”组成,小说则由优秀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如曹寇、黄平、李振、赖尔等主持。李樯表示,作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执行方,他们将加强与签约作家、文学界和评论界等有关方面的互动,“真正把‘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打造成为全国具有社会影响、又有专业高度的品牌项目,打造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链接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一期签约人才
葛亮、曹寇、赵志明、郑小驴、何同彬、黄平、李振、艾瑞克、陶亦然、安凯德、宋方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第二期签约人才
青春作家10人:朱婧、房伟、邹楠、丁中冶、雷雪梅、方岩、李丹、石峻山、顾悦、曹敬辉
青蓝人才10人:李嘉茵、石梓元、严孜铭、赵苓岑、程惠子、朱敬怡、李啸洋、胡游、赵昌方、覃昌琦
本报记者:王峰 邢虹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街53号 电话:025-83283881 传真:025-83283881 邮箱:njcbjt_zhb@163.com



ICP备案号: 苏ICP备1303121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