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期人才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7-30 10:59
第一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结项报告
为积极落实文艺兴国方针,推进南京地方文化自信建设,扶持优秀文学青年成长,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宣传部干部处督导,南京市文联和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南京市作协、《青春》杂志社具体承办的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发布招聘签约艺术家公告,申报期为一个月。截至7月31日,共收到申报材料93份,申报者覆盖全球华语文学圈,申报质量与数量远超预期。对申报材料的评审,主办方和承办方邀请了全国知名评论家、作家、学者、教授、翻译(版权代理)、影视等各领域专家组成十人评审组,以公开讨论、实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审。
2015年11月,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仪式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举行,11位来自海内外的青年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影视编剧成为签约艺术家,签约期为3年,起止日期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
项目开展以来,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0个项目中的11位签约艺术家(其中两人合报一个项目),均已有效完成签约任务,特此申请结项,并将项目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分创作、评论、翻译、影视四个大类,签约项目总体要求、签约者、截至2018年5月31日,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创作类
一类创作:签约期内完成长篇小说、非虚构、诗集等专著1部以上,作品须在艺术上有新的探索,在全国同类作品中具有较高水平。
一类创作项目签约作家1人,为南京籍作家曹寇。
完成情况:三年来,曹寇在《钟山》《江南》《山花》《红岩》《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发表小说10余篇,其中发表在《青春》201604期短篇小说《分别少收和多给了十块钱》,以及他的中篇小说《母亲》《金链汉子之歌》,均被《小说选刊》《中国好小说》等转载。曹寇在签约期间出版的作品有法语版小说集《挖下去就是美国》、瑞典版小说单行本《小镇夜景》,中文版小说集有《风波》《金链汉子之歌》《在县城》,随笔集《我的骷髅》。2016-2017年间与顾长卫、王全安合作完成两部电影剧本。其短篇《我们发现了石油》获首届《大家》新浪潮先锋实力奖。曹寇作品中的人物、人文、地理、风俗,大部分是以南京为背景和题材。2018年,曹寇开始作为特约编辑,帮助《青春》主持“重点推荐”小说栏目,每期编发1-2位优秀作家作品,反响热烈,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二类创作(任选其一):公开发表中篇小说、非虚构文学、组诗等6篇以上,其中2篇须在《青春》杂志发表,4篇须在省级以上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或公开发表短篇小说、非虚构、随笔、诗歌12篇以上。其中3篇须在《青春》杂志发表,9篇须在省级以上重要文学期刊发表。被选载、转载、连载或版权改编的作品应达完成任务量的六分之一。
二类创作签约作家3人:郑朋、赵志明、葛亮。
完成情况:
葛亮:三年来,葛亮在《收获》《上海文学》《人民文学》《作家》《香港文学》《联合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14篇,其中篇小说《海上》在《青春》201605期发表后分别被《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多家年度小说排行榜。 出版有《北鸢》《朱雀》两部长篇,散文集《纸上》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有《小山河》《七声》《戏年》《谜鸦》《浣熊》五部。其中长篇小说《北鸢》是一部回忆其祖辈在南京生活、工作的长篇。三年来,葛亮斩获20余种重量级奖项,如“2016《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2016年度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2016年《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等。
郑小驴:三年来,在《人民文学》《作家》《芙蓉》《上海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12篇,其中《蓝色脑膜炎》(短篇,《十月》2016年5期)入选《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私刑》(短篇,《印刻•文学生活志》2017年8月号,入选《2017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2017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作品》);《天高皇帝远》(中篇,《芙蓉》2016年3期,《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2016中篇小说卷》);《消失的女儿》(中篇,《人民文学》2017年10期,《思南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2017中篇小说卷》);《盐湖城》(中篇,《上海文学》2018年2期,《中篇小说选刊》2018年1期增刊选载)。2016年《青春》第5期发表《一个人的圣经》《米花》《宰年猪》,2017年第9期发表《白鹭与流放地》。2016年出版小说集《蚁王》,同年中篇小说《大罪》获《中篇小说选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7年获南海文艺奖文学类一等奖。
赵志明:三年来,在《大家》《小说界》《长江文艺》《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15篇。其中,在《青春》2016年08期发表短篇《我们的朋友小正》后被《小说选刊》转载,2017年12期发表短篇《黑活》,2018年04期发表短篇《洞中男孩》后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内容均为以南京为题材。另出版两部小说集《万物停止生长时》和《无影人》。
2.评论类
一类评论:签约期内完成文学评论专著1部,正式出版或签定了出版合约,专著需以南京作家作品或相关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类评论签约评论家1人:何同彬
完成情况:三年来,共在《文艺争鸣》《文艺报》《山花》《扬子江诗刊》等发表文学评论20篇,其中三篇分别被《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有《韩东研究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历史是精神的蒙难》(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两部,另组织、主导、参与数十场文学研讨会、座谈会、新书发布会等文学、学术活动。在《青春》201606期发表评论《世情、中年性与当代经验—朱辉小说集<视线有多长>读札》,201609期发表《关于青年写作、文学新人的断想》。入围2016年度“唐弢青年文学评论奖”。
二类评论:完成并发表文学评论作品6篇以上,其中2篇以上需以南京作家作品或相关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报刊。
二类评论签约评论家共2人:黄平、李振
完成情况:
黄平:在《南方文坛》《学术月刊》《扬子江评论》等发表论文6篇,包括CSSCI核心论文两篇,均在作品显著位置或作者简介中以显著方式注明“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字样,其中含讨论南京作家评论两篇。在《青春》201608期发表评论《我们的朋友,他是谁?》评论赵志明小说《我们的朋友小正》,201709期发表南京作家王啸峰小说集评论文章《“在幻象中生存”——王啸峰<隐秘花园>读札》。另有两篇论文被转载,获《南方文坛》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李振:在《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当代作家评论》《创作与评论》等刊物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3篇评论对象为南京作家。出版专著1部:《地域的张力》,2017年9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青春》201607期发表评论《没事找事与生活真理——评罗望子〈中年人〉》,201709期发表《穿过时间的墙——读王啸峰〈隐秘花园〉》。
3.翻译类
一类翻译:签约期内完成南京作家单行本1部(含1部)以上,并在国外正式出版或签订出版合约,不局限出版社,不局限语种。
一类翻译签约翻译家为:陶亦然、安凯德(2人合报一个项目)
完成情况:共同翻译的南京作家苏童的《另一种妇女生活》《三盏灯》,叶兆言的《我们的心多么顽固》,鲁敏的《此情无法投递》英文版图书均于2016年6月在美国出版上市,完成签约任务。
二类翻译:3年内翻译完成南京作家作品(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等)2篇以上,不局限出版社,不局限语种。
二类翻译签约翻译家为:Eric Abrahamsen
完成情况:翻译南京作家鲁羊的短篇小说《银色老虎》(Silver Tiger)在美国《纽约客》杂志2018年6月刊发表。使鲁羊成为继莫言、余华之后《纽约客》发表的第三位中国本土作者,也是南京唯一一位登陆《纽约客》的作者。另外签约翻译的鲁羊中篇小说《九三年的后半夜》,已由Paper Republic LLC(美国西雅图)与作者达成了出版意向协议,约定在一年内以单行本形式出版(附出版意向书)。同时随着《银色老虎》的发表,纽约包括New Directions、Farrar、Straus & Giroux在内的商业出版社也对《九三年的后半夜》合作出版表示兴趣,已发送作品样张供其阅读考虑。
4.影视类
一类影视:独立完成电视连续剧剧本1部以上或电影剧本、舞台剧剧本2部以上。作品内容或主题与南京有紧密关联,所创作剧本已拍摄成影视作品、正式公演,或被购买,或已签订了购买合同。
一类影视签约导演、编剧为:宋方
完成情况:2016年完成剧本《平静》(暂名)写作和定稿,2017年秋季落实了投资,截至2018年5月,《平静》已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并被电影公司(北京西河星汇影业有限公司)购买。另一部电影剧本《缺席》在写作中,已与电影公司沟通购买意向。
二、项目社会效益显著
三年来,为保障项目健康、有序开展,作为承办方的《青春》杂志社,以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市委宣传部干部处的督导下,在出版集团和市文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与省、市作协,南京各大高校和相关媒体、文化机构通力合作下,针对11位签约人才的发表、出版、宣传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使得项目顺利实施,社会影响日盛。
1.活动助力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
2016年3月,在先锋书店举行了赵志明《万物停止生长时》新书签售会;2016年9月,在先锋书店举行郑小驴新书《蚁王》读者见面会。2016年6月和12月分别在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宋方导演《记忆望着我》观影交流会。
2017年2月,召开了以省作协创研室为第三方评审机构的项目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4月底,签约作家曹寇、何同彬积极参与“南京十校联动诗歌朗诵会”活动;7月举行签约翻译家ERIC与翻译对象鲁羊对话活动;9月举办了签约评论家何同彬、黄平的先锋小说讨论会。10月27-28日,在南京八卦洲举行了主题为“曹寇小说里的八卦洲即曹寇最新小说集《金链汉子之歌》读者分享”主题活动。
2018年1月25日,签约评论家何同彬发起并组织了“中外诗人对话:诗歌是我的家乡”主题对话活动,邀请来自墨西哥的汉学家、翻译家、诗人拉嫡娜和南京诗人韩东做嘉宾。4月24日,签约评论家黄平发起并组织了“中美当下诗歌创作发微”主题对话活动,嘉宾有James Sherry 詹姆斯•谢里(美国)、David Perry大卫• 佩里(英国),杜骏飞、于奎潮、傅元峰、孙冬等著名学者、诗人。5月26日,签约作家曹寇、赵志明和80后美女作家春树,在先锋书店完成了“行走,写作和地域”文学分享会。
结合创作成果与线下活动推广,我们还利用《青春》的公众号、微博等大力宣传,同时也在全国和地方媒体如《文学报》《文艺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和江苏作家网、南京文艺生活网等发布消息,覆盖受众数百万人,努力将社会效益做到了最大化。
2.成果获得文学界和读者广泛认可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汪政曾评价项目说,项目非常符合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和中国作协九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对加强南京地方文学的繁荣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文学品牌质量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着长远的意义。此外,签约项目期限为三年,这两年的成果已经十分喜人,部分签约人才甚至已经完成了三年的总目标。作品在文学界评价较高,社会反响良好。
总结下来,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立足南京本土,人才质量出类拔萃
11位签约文学人才,有两位常驻南京,3位在南京成长、学习过,美国签约翻译家陶亦然、ERIC也非常熟悉南京。同时,他们都是各类别中最具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有的甚至已经是文学界公认的代表性作家,为南京的文学实力增添了新的高度。
(2)放眼全球范围,人才结构多元并举
项目锁定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文学才俊,签约者年龄均不超过40岁。在11位签约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南京的作家曹寇,出生于1977年,签约时38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9岁,是来自北京的小说家郑小驴。
项目为南京的文学国际化视野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拓宽了把南京籍优秀作家、作品推向世界的通道,如3位来自英语国家的翻译家都是美国人,并且都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签约项目也是翻译南京作家作品。
(3)签约内容多样,项目类别国内独创
签约项目共分小说、评论、翻译、影视四个大类。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评价说,全国诸多省、市均有类似文学人才扶持项目,但多是奖掖小说作者的,而本项目的签约人才则包括四个大类,项目更为立体、多层次,更加体现了开放性、全面性,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具有独创性和领先性的,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
(4)人才效益双赢,促进《青春》快速成长
叶兆言认为,就两年来签约人才的发表、出版、获奖情况来看,项目举办得非常成功,很好的实现了人才成长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方面,签约人才的创作得到了很好的激励,创作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青春》杂志原创作品的质量,签约作家的好几篇作品,均被权威文学选刊转载,这是很难得的,这对南京市唯一一本全国发行的文学期刊,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提升。
三、品质铸就影响
在项目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作为承办方的《青春》杂志,也一直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对如何把项目与南京创建“文学之都”和“图书之都”、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工作有效结合,把如何办好《青春》这本南京市属唯一一本纯文学刊物,如何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项目品质,把项目真正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等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主要如下:
1.持续项目,不断创新,积累南京文脉
一个项目,只有坚持做下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看到长远效果。
北京自2007年起坚持举办“国际创作计划”,每年免费提供50人工作室及宿舍,供世界各地年轻艺术家申请前来驻留创作。2008年以来,“上海写作计划”坚持运营,要求驻市年轻作家们住民宅,自己打理生活。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说,一个事情坚持十年就有影响了。2017年9月,成都举办了第一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且会每年举办一场……
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同样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文学创举活动,项目将于2018年10月底结束,可视为第一届活动,建议坚持举办下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培养新人,扶持出版,储备文化动力
总结本届文学人才项目的招募、签约、人才结构、项目成果、活动推广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和经验,我们认为,以后项目的开展,在扶持对象、成果转化、活动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大创新空间。比如扶持对象,可以更加广泛地面向年轻人,尤其是南京本地文学新人,以及扶持单个作品的出版与发表,开展导师指导、集中培训制等提高性质的扶持机制。
3. 工作务实,宣传求真,用好项目经费
本届文学人才项目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心下,由干部处拨出专项资金,三年累计拨款256.6974万元。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为项目顺利、有效、合理地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中创作扶持资金的发放情况:入选的优秀人才在完成阶段任务的前提下,将以年度考核的办法给予创作津贴。一类项目年度津贴6万元,3年18万元;二类项目年度津贴5万元,3年15万元。
工作经费:按干部处工作要求,每年至少举办4场人才宣传推广类活动,经费10万元;剩余15万元主要用于签约人才在《青春》发表作品的稿费津贴、评论组织和办公成本开支。
2015年11月-2018年5月项目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三年项目款总收入256.6974万元。
创作津贴实际应发放总额162万元,已发放88万元,剩余74万元,将在本次项目考核后,视考核结果发放。
其他支出如稿费津贴、评论组织、活动组织支出有:南京电视台签约仪式电视录播费19.70万元,2015年支出11.4763万元,2016年支出5.1364万元,2017年支出10.0153万元,2018年已支出5.7183万元。
余额及后续支出计划:综合以上,余额总计44.12万元,将用于本次考核会、2部文学人才项目图书出版(正在编辑、制作过程中,计划2018年10月底上市),以及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
2018年7月26日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519-86162321
关注我们
微官网
获取更多资讯
- 返回顶部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街53号 电话:025-83283881 传真:025-83283881 邮箱:njcbjt_zhb@163.com



苏ICP备案号: 苏ICP备1303121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SEO标签
